• 中国北斗曾遭强干扰 科研团队3个月内解决问题
  • 发布时间:2013-06-20 13:23:46 来源:中国称重网信息中心
  •   1983年提出导航定位设想,1994年全面启动北斗导航系统研制,2012年底14颗卫星覆盖亚太,2020年将建成30多颗卫星、覆盖全球的大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在为之付出智慧与辛勤的北斗人中,有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团队,但他们却成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国家队主力军;从一个三人的课题组,到如今成长为国内唯一同时担任系统核心体制、卫星关键载荷、运控主体、测试设备研制任务的单位。这支团队创造出北斗的一个又一个奇迹: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便携式用户机,设计了北斗导航核心的军用信号,承担了某核心模块95%的研制任务,研制了60套关键卫星载荷,承担了北斗系统建设30%以上的地面任务量……


      他们就是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北斗青年科研团队。


      自由的学术环境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刚满而立之年、时任该校电子技术系总工的庄钊文带领几位青年博士临危受命,展开了他们的北斗征程时,他们没想到这支团队的“年轻基因”竟然延续了18年。


      “到2020年北斗系统如期覆盖全球时,我还不到30岁。”北斗团队中的一员、一位大四学员自豪地说。而更加让人惊讶的是,团队中的博士生与团队主任王飞雪大校互称“博士”。


      “我们团队成员,往往互称‘博士’,这是一种轻松的氛围。”王飞雪笑着说,“一来大家都是年轻人;二来,这样称呼起来,大家互相之间没有距离。”


      这种氛围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更是一种科研环境。在这种科研环境下,团队对科学和真理的尊重,体现得淋漓尽致。某位毛头小伙和博士生导师们为一个技术问题或者某个学术观点各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在这里已经是家常便饭。


      这与在北斗一号项目研制之初,庄钊文给团队中的研究生们大胆压担子,放手让他们去干的传统一脉相承。在这个团队,开展学术讨论和项目研讨时没有师生之分,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国内同行评价他们“学术自由,理念先进”。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卫星导航领域成为了他们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