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蛟龙”号完成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次下潜
  • 发布时间:2013-06-18 08:54:24 来源:中国称重网信息中心
  •   北京6月17日消息(记者郭淼)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今天成功完成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一次下潜,并在南海冷泉区发现大量贻贝等大型生物。


      据了解,今天海况良好,海上风平浪静。上午9时54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被成功布放至南海冷泉作业区并开始下潜,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首次下潜任务。5小时后,于北京时间下午4点左右成功浮出水面。


      大洋协会陆基保障中心主任彭利生介绍说:这个潜次由中船重工集团702研究所“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叶聪担任主驾驶,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杨波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开周担任下潜过程中验证潜水器声学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和基于长基线定位系统的自主导航软件任务。


      刘开周:这是蛟龙号的第53次下潜,也是2013年首个应用性航次的首次下潜,下潜目标有三个,一个是验证潜水器的技术状态,第二是试验长基线系统,第三个是复杂地形下的下潜经验。


      今天“蛟龙号”下潜深度在1000-1500米之间,下潜的地方地形复杂,海底有“崇山峻岭”的感觉,彭利生说,本次下潜可以让驾驶员积累复杂地形的下潜经验。


      彭利生:冷泉区全是一些小山区,驾驶不当的话会有隐患,为了便于下一步的作业,所以请潜航员下去熟悉驾驶经验,为下一步具体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科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时国介绍:此区域不仅海洋生物较为丰富,且蕴含丰富的可燃冰资源。


      吴时国:南海的可燃冰有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台湾说:在台湾周围的可燃冰可供台湾用200年,中国南海的可燃冰可以解决我们100多年的年能源问题。这都是一种推测,就是说它有很大的资源潜力。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为3个航段,预计需要113天。第一航段在南海开展定位系统试验,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包括对海底生态系统、生物和地形等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