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前驻朝大使:中日韩缺少地区争端解决机制
  • 发布时间:2014-01-08 16:21:07 来源:中国称重网信息中心
  •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月6日刊登题为《中日韩在煽高战争的火焰?》一文,作者是英国前驻朝鲜大使约翰·埃弗拉德。文章称,东亚是全球的经济引擎,但这个地区的国家间关系并没有实现与经济增长对等的提升,而是囿于新仇旧恨中,有时候还因为高涨的民族主义变得危险。

      文章称,东亚与一百年前的欧洲存在令人不安的相似之处。更糟糕的是,不同于世界多数地区,东亚没有有效的地区机制推动各方和平解决争端,致使彼此的仇恨日益加深。

      文章指出,中日间的紧张关系源远流长。中国今天的仇日情绪根植于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很大一部分领土的残暴占领——这段历史在中国人的心中留下很深的伤疤。

      2012年9月,日本政府“收购”了钓鱼岛。日本政府这样做似乎是为了防止它们被日本其他人买到手,用来依托支持右翼和民族主义的政治立场,买入这些岛屿很可能是为了平息事态。

      结果却适得其反。中国怒不可遏,认为日本政府“收购”群岛是一种挑衅行为。2013年11月,中国宣布设立防空识别区,并将这些岛屿纳入其中,这是明确维护对这些岛屿的主权。

      文章称,日本与其盟友美国深感忧虑,作出强硬反应。美国B-52轰炸机穿越中国防空识别区,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说,如果日本遭到攻击,美国将恪守协防日本的条约义务。

      不清楚中国是否预料到这些反应,但它不大可能愿意看到美日关系因为它自己的行为而拉近。不过,现在对中国来说,很难作出退让或撤销防空识别区。这样做意味着颜面扫地——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痛苦的,而涉及日本时几乎是不堪忍受。

      同样,日本也不能让步。这片群岛的主权对日本同样关乎民族自豪感,任何政府如果屈服于中国的压力,日本民族主义者——在政坛具有相当大的分量——肯定会将其置于死地。

      文章指出,就在这种紧张局势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13年底参拜了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安倍就参拜靖国神社发表了声明,又主动提出与中韩领导人会面,对他的行为进行解释。但什么也不能平息中韩的怒火,在它们看来,安倍似乎宽恕了他的国家在占领中韩时期犯下的残暴行为。

      文章称,日本不仅与中国存在岛屿争端。竹岛(韩国称为独岛)目前为韩国方面实际控制,但日本宣称拥有其主权。这同样是个令两国国民情绪激动的问题。

      让美国大为光火的是,它在该地区的两大盟友韩国与日本因为这些问题关系每况愈下,以至于韩国总统朴槿惠与安倍之间几乎毫无来往可言。

      此外,中国也与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围绕南海的岛屿存在争端。

      文章称,中国一直强调它的崛起是和平的,但面对一个装备不断壮大的军事大国,作为邻国感到紧张是很容易理解的。

      中国军力的增长也给美国敲响警钟,因为美国与这个地区的几个国家签有防务条约。一旦中国与其中一个国家发生武装冲突,很可能把美国和中国拖入正面军事冲突中。

      如果这些紧张关系是在欧洲发生,可以通过若干地区机制,敦促各方协商解决问题(比如着名的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即便在向来不以和平发展着称的非洲,非洲联盟也在逐步建立有效的调停争端机制。但东亚没有任何类似的机制。听任各国一对一地解决各自的争端,完全没有机制框架的支持,这使得强国可以对弱国一一击破。

      文章称,2014年的东亚局势与欧洲1914年时的局势存在令人不安的相似之处。一个日益崛起的强国,当年是德国现在是中国,对过往的羞辱心怀愤懑,希望找到“一块阳光地”,咄咄逼人地争取自己的利益,试图改变现状。既有强国(当年的法国,现在的日本)则努力维护自己的地位,担心新兴强国主导世界后恐怕对自己不利,超级大国(当年的英国和现在的美国)则希望事情可以在自己不直接介入的情况下得到解决。

      东亚上述任何争端演变成军事对抗的可能性也许不大——但是这些争端近期得到和平解决的可能性也不大。这个地区要维持和平局面,就得让所有争端都得到遏制,所有走向冲突的意外事件都得到避免,坚持不懈一以贯之。武装冲突的累积风险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