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道中落,子孙两代命运坎坷
出身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盛承洪,是盛宣怀的曾孙,但他从未在家族里听人说起过曾祖父的事迹,不论是父亲和母亲,还是家族其他长辈,没有一个人在家里说过“盛宣怀”三个字,直到中学时跟随父亲到日本,他才在父亲与叔父的交谈中听到,他们的爷爷当年曾与伊藤博文会谈并曾有书信往来。
“我的曾祖父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能与历史上如此有名之人交往?我因为好奇就向父亲询问,去日本图书馆查找查看曾祖父的资料,我才明白原来自己还是名人之后。”
100年前的“保路运动”,正是他的家族避谈盛宣怀的重要原因。盛宣怀为此背负了太多骂名。1910年,盛宣怀走马上任邮传部尚书,全权负责全国铁路修建。新官上任的盛宣怀,推动清廷采取强硬政策:将各省集股商办的铁路干线,从此由国家收回;以前批准兴办的,也一律取消。并称:“如有不顾大局,故意扰乱路政,煽惑抵抗者,即照违制论!”
回收路权的政策随后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而清廷为镇压保路运动,又将驻扎在武汉的清军抽调到四川,让革命党人抓住机会夺取了武汉三镇。盛宣怀可谓歪打正着触翻了辛亥革命取得成功的第一块骨牌。
当时的专制体制,官员注定成为资源的调配者。然而对财产权的漠视,终究也造成盛宣怀以及他整个家族最大的悲剧。
写过《盛宣怀家族》的宋路霞用了十年时间,接触了这个大家族的几十位成员,她认为从盛宣怀的儿子和女儿开始,“盛氏家族”就已家道中落,子孙两代多半命运坎坷,昔日祖上创下的财产不是被花光,就是被没收。
辛亥年可以说是盛氏家族的命运转折点。这一年革命爆发,盛宣怀仓皇逃往日本避难。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盛氏家族在常州、苏州、上海的大批家产,随后都被革命军和民国政府抄没了。
椐《申报》记载,他死后留下了超过1349万银元,实际可分财产1160万银元。其中一半又要作为公益基金,他的五房子孙,每房各得遗产116万两。
盛宣怀的曾孙盛承洪回忆,他的父亲盛毓邮因为从小被过继给三叔盛同颐,所以得到了早逝三叔一房遗产,小时就他所知,家中存款每月利息就高达4000两白银。“那时百万家产,换成现在的购买力,相当于几亿美金吧。”
豪门家世,让盛宣怀的八子八女从小就成为上海滩的社交名流。他的四儿子盛恩颐是民国出了名的公子哥,上海滩第一部进口奔驰就是他买的。为了显山露水,他将车把换成了银的,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连牌照牌子也是自己设计的—4444,因为他在家中排行老四。这位公子哥承袭了父亲在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的职位,但实际上并不认真做事,整天黑白颠倒,昼寝夜出,生平两大嗜好—不是女人就是赌。
当然,在这样的挥霍下,再大的家产也会渐亏空。1957年,盛恩颐中风,只能住在苏州盛家公祠里,由他的一位姨太太照顾,晚景可谓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