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别说导弹 就用机炮也能将全球鹰揍下来
  • 发布时间:2015-06-05 14:29:29 来源:中国称重网信息中心
  •   这些天,美军舰机在南海的挑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被美国媒体一轮轮地炒作——

      先是“沃斯堡”号濒海战斗舰与“盐城”号护卫舰近距离“飚舰”,然后是偷窥中国南沙在建岛礁的P-8A巡逻机遭到中方8次警告,最近是“全球鹰”战略无人机逼近时受到中方地面的电子干扰。

      引人注目的是,在《华盛顿自由灯塔报》的报道中,中国军事问题专家理查德·费舍尔推测“中国可能会试图去捕获‘全球鹰’”。

      捕获“全球鹰”听上去很酷,但这究竟办得到吗?有哪些招数来反制“全球鹰”对南海的长时间“偷窥”呢?不同的可选项各有何利弊?记者邀请钱报智库专家徐勇凌做了一番解读。

      下策:击落“全球鹰”

      后果难以控制

      大脑袋的RQ-4“全球鹰”长得像科幻电影中的“异形”,诡异的造型为它平添几分科幻气质。它能够连续飞行近40个小时,最大航程可达2.5万公里,巡航高度1.8万米。

      不过,“全球鹰”的飞行时速只有644公里/小时,别说空对空导弹了,就连战斗机用机炮也可以将其揍下来。同时,它虽然雷达反射面积小,但它的喷气发动机会产生显着的红外辐射信号,足以让地空导弹从容地拦截。因此,打下“全球鹰”并非啥难事。

      但是,在和平时期,他国的侦察机如果不是直接入侵本国领空,极少会有国家直接将其击落,即使飞机上没有人。击落军机引发的后果是难以预料也难以控制的。何况,“全球鹰”的雷达拥有上千公里探测距离,没有必要冒险去闯入对方领空。

      因此,在反侦察博弈中,多数国家都会选择克制,采取更软性的博弈方式。

      中策:干扰“全球鹰”

      使其一片迷茫无奈返航

      电子对抗,就是一种更软性的、可以在和平时期使用的博弈方式。

      2013年,中国《航空电子对抗》杂志刊发了一篇论文,提出了干扰“全球鹰”的方法。文章提到,用雷达发现并定位RQ-4不容易,但完全可以利用无人机本身发射的电磁辐射进行无源定位。无人机无法像有人隐身飞机那样实现高度无线电静默,而且它一般飞行速度较低,路线固定,容易被定位。

      “我们一旦发现‘全球鹰’的踪影,立即可以关闭我们的雷达和电子设备,发射假信号进行伪装,使它探测不到或者拿到错误情报,白来一趟。”徐勇凌说。